一时想出的好创意,在这群“挑刺”的能人中,很难撑过三天。但也正是不断地推翻重来,才能最终确定最好的方案。
在2年多的筹备里,张艺谋的团队一共开了2000多场会,即使脑子都转不动了,还是得去想。
张艺谋说:“这不再是个人的创作,而是完成一个使命。”这群临时组建的、思维方式各不相同的精英团队,需要共同完成一个庞大的历史任务。
在开幕式的结构上,张艺谋本来想用四大发明来串联,但这个方案直接被上级否定了,上级指示:五千年的文明,怎么能用四大发明就消化掉呢?
这次的否定,对张艺谋的打击很大,向来走得很晚的张艺谋,罕见地早退了。
但失落只是暂时的,很快,张艺谋就重新振作起来。苦思冥想之后,他最终决定用卷轴的方式去呈现中华文化。
其中核心就是一张长36米,宽14的“大纸”,这张纸由航空材料制成,但重量还是达到1800公斤。
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马克·费舍担心地说道:“当纸变得很沉、很重、很厚,这是否就失去了纸的精神和意义,与此同时,我们希望通过纸传递的信息,就很难被人理解。”
但张艺谋也很固执地坚持要用“纸”的创意,对张艺谋而言,这是一个创意的核心。最后,在多方考虑下,张艺谋将纸缩小到20米长、11米宽。
直到开幕式前,还有人建议把纸拿走。但当开幕式开始,运动员入场,到最后仪式完成,固执的张艺谋终于被其他人理解。
这张纸为全场都埋下一个伏笔,张艺谋想的并不仅仅是代表中国的文明,而是我们和全球的人,一起用实际行动,来实现“同一个世界、同一个梦想”这个艺术概念。
奥运创意的工作无疑是绝望痛苦的,想法和现实的碰撞妥协,一次次的探索和推翻,接踵不断的状况和问题,都让人感到崩溃。
但艺术家执着于高标准,往往是打造出完美艺术品的重要原因。
他的开幕式,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,更让世界记住了中国。
甚至在13年后,日本东京奥运会开幕,人们还对当年的北京一夜念念不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