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快登录说出你的故事吧~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生命总是在匆忙中轮回,每个人都为了不同的理由寻找终焉,为的,也只是在阶段性的胜利后,感受一刻生命的饱足与平静。 人人都抱怨活得太匆忙,那你何不在旅行的途中不时停留,让迷失的灵魂赶上脚步呢?你也可以在繁忙的晨间午后,稍稍感受生命的静谧。 要知道:东君来时,花开得无声;夏阳盛时,蝉鸣得静寂;秋风紧时,叶舞得沉默;冬雪扬时,水流得安然。这些,可是你未曾体会到的平静? 一直以来,人生习惯了寻找寂静。就如同修道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参禅观心般,用尽一切方法将自己陷入周遭的静默,但还是无法寻得心灵的沉寂与安详。待到有人问一句“观是何人,心为何物”时,才发现我们日夜劳神寻找“清静”,正是为了所谓的“清静”而忙得热闹非凡呵! 这样的热闹,失了心,燥了魂:醉心于权的,被权的绳索死死捆着;贪婪于钱的,却掉进钱眼里不能自拔……人,往往让心灵做茧,让灵魂被无形的枷锁禁锢。 有这么一个故事:
曾有信佛如痴的人久病在床,他一直以为是自身的罪业让他无法痊愈。于是他不远千里寻到佛祖,祈求为他消除罪业。 佛祖沉默半晌后突然大喝:“你将罪业拿出来,我为你忏悔!” 他愣住了,心想:人的罪业如同心里的念头,无形无相,没有实质。如何拿得出来呢?于是皱眉说:“我拿不出罪业啊。” 佛祖听了笑到:“那你需要忏悔什么呢?” 他听了,瞬间觉得神清气爽,心里的负担轻了,病也好了一大半。
是啊,所谓的罪业在哪里?它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,只在人心里。病由业生,业由心造,心空则业消矣。承载过多,自然会失去静寂,所以有时候,学会放下,也不失为另一种方式的获取。 舍得——人生有舍必有得。且来听这样一个故事:
黑氏婆罗门修行十分刻苦,数十年坚持不懈,终于修得了大神通,上天入地无所不能。然而他自己明白,这并不是真正的解脱,心中总是隐隐约约潜伏着一缕无明烦恼。于是,他想到了向佛陀请教。 黑氏婆罗门奋起神力,两手分别举起合欢树和梧桐树,来供养佛陀。 ——他之所以擎着两株硕大的花树而来,当然是为了向佛陀表达无以言表的敬意。其实,也是潜意识里想要表现自己。 佛陀早已洞悉了他内心深处的念想,亲切的召唤了他一声,然后说: “放下吧。” 黑氏将左手的合欢树放了下来。 “放下吧。”佛陀又说。 黑氏又放下了右手的梧桐树。 然而,佛陀仍就说道:“放下吧。” 黑氏大惑不解:“世尊,我已两手空空,还放下个什么呢?” 佛陀微微一笑:“我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树,你应该放下的,是心中的执着。也是放下外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,内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,中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。” 黑氏婆罗门说:“我明白了,六根对六尘,从而产生六识。人若是舍弃了这些,就到了一无所有,无可舍弃的地步了。” 佛陀说:“到了无可舍弃的境地,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时候!” 霹雳惊魂,灵光迸发,黑氏婆罗门从此豁然大悟。
我们无法做到超脱生死,也无法扭转过去。既然生无所竭,那何不放下沿途过重的行李,看一看周边的景色呢?就如佛陀所言:“不悲过去,非贪未来,心系当下,由此安详。” 不知何时起,开始明白—— ——心莫语,魂自静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