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快登录说出你的故事吧~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本帖最后由 Aloysia 于 2020-4-15 13:16 编辑
古琴的构造
琴的外形修长,由复瓦型的面板和平直(或微呈仰瓦型)的底合成一扁箱式整体。
其结构由琴面制度:凤舌、琴额、承露、岳山、琴肩、凤翅、琴腰、焦尾、冠角、龙龈、山口、十三徽; 琴底制度:护轸、轸池、龙池、凤沼、雁足、尾贴; 槽度制度:舌穴、轸池、大槽腹、天柱、上纳音、地柱、雁孔、小槽腹、下纳音、韵沼; 构件:弦、轸、绒剅构成。
古人皆用传统文化的意念对琴的各部位进行文化的解释。
古琴全长约为1250毫米,古尺三尺六寸六分,法周天360度,或期年之365天。宽约220毫米,古尺六寸称天地之前后左右上下六合。琴面如覆瓦之天,阳也,用桐木。琴底如地面之平,阴也,用梓木,合为一天地字宙。琴首称额,琴额约长80毫米,其下端靠岳山处镶胺有一条约20毫米宽的硬木条,乃称承露。上钴七孔,为七条弦的弦眼,用以拴弦并连接琴底的轸。
岳山紧贴承露,横贯琴面,也有两边各空分许的。岳山高约分半用硬木制,用以承弦。由岳山至琴尾部承弦处,有效弦长约为1.1米,岳山是全琴的最高处,古人对岳之巍然有着崇敬之心,言其巍然如山岳之高,故名之岳山。
琴面依次下来是琴的琴肩、凤翅、琴腰和琴尾。凤翅又可称为风凤项,其形平正,为全琴最宽处。又有称仙人肩的,稍瘦的琴肩又可称为“美人肩”。琴尾前向内收变化部分称为“琴腰”,如美人之纤腰婀娜。冠角用硬木制作,镶嵌在琴尾两侧,中装龙龈以承弦。
琴底木板厚约一分,最前面两侧有两个旁弯的角,称为护轸,主要用来保护轸池的轸不受撞击。稍下有横向长条形微凹的浅池,用硬木条镶嵌,上开七弦眼,与琴面承露对应,称为轸池。轸子套上绒扣,穿过轸池弦眼至琴面,把七条弦安置在岳山上,然后转动轸子调整弦的松紧,就可以调出弦的音高了。轸的本意是车转动的中轴,同时也有着力量的意思。战国时期,有“万乘”战车便是力量强大的大国,君主亦称为“万乘之躯"。
约对琴面五、六徽间和十、十二徽间的位置,开有或为圆形或为方形的两个出音孔,上者称为龙池、下者称为凤沼,取潜龙在天、凤凰来仪、隐迹深地、潜声逸出之意,龙凤至今仍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吉祥物。古时到处皆有水泽,今日的八百里洞庭据说只有古时云梦泽的十分之一、到处潮流暗涌的云梦泽不知几千里。古琴为一天地,其面有岳山,其下有池沼、自然山水具备其中。
往下当九、十徽约全琴三分之二处向两边对称,安有两雁足,用以缠绕琴弦。其“雁足”之名包含着古人的深意,雁在古人眼中是十分诚信的动物,深秋飞向南方而春初返归北方,从来守时不误。拴弦欲其固而不变,音高稳定,琴方可弹。因而取“雁”守诚不变之意,诚为古德中为人之要义,无诚信不可以立天下也。雁足的位置重要,处于琴内两腔间,与声音之共鸣有所关联。同时又用以支撑琴的安放。琴放于案上,从正方看去宛若会动的游龙,琴首四徽处往下弯曲,护轸下流苏飘动。琴尾微向上翘,雁足支在琴约三分之二尾处,正是黄金分割、视觉位置极佳的地方,美观而生动。尾端镶有硬木制的与琴面龙龈相对应的“龈托”和与冠角相对应的“尾托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