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teen_张芝士 发表于 2024-2-29 21:50:14

【国韵古饰科普向】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花饽饽




历史渊源

山东莱西面食文化悠久,《辞海》《辞源》中这样记载了“小麦”一词——“小麦名曰‘莱’”。
《莱西县志·礼属篇》记载,莱西民间“以麦为美”“巧姐儿”们以一块面为原型蒸出来的大饽饽,寓意生活“蒸蒸日上”。
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。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,要比馒头大三四倍,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,而是做成各种形状,就像工艺品一样,美极了。
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,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。
在胶东,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。过大年,蒸饽饽,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、红红火火。
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,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,一直能持续到年根,每家都蒸上好多,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。


节日习俗

为使正月里不用再做主食,在每年春节前几天,胶东地区很多家庭都会准备花饽饽,同时要做四个“圣虫”、八个大枣饽饽等。
大枣饽饽等用来供奉先人;“圣虫”则放在馒头缸里,可保当年丰收,不会断粮,表达民众向往生活富足的愿望




传承发展

胶东花饽饽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雨萍介绍,花饽饽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,仍然流行于山东烟台、威海等胶东地区。
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,用面团做出鸳鸯、鲤鱼、龙、凤、寿桃等寓意造型,蒸熟凉透,
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,便成了一件件生动的“艺术品”。
“花饽饽的制作流程包括和面、发面、揉面、捏型、雕刻、锅蒸、上色等步骤,以刀、剪、笔等工具进行创作。”贾雨萍说,
在制作技法上,不同地域各有特色,风格不同。按人生礼仪、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,通常分为“结婚”“送三”“百岁”“过年”等几个大类别。
贾雨萍除了制作花饽饽之外,还经常在家乡山东栖霞的幼儿园、中小学及职业院校中授课,讲述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。
“以讲述胶东花饽饽的历史和当地民俗文化为主,加深大家对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及印象。







大侠周 发表于 2024-2-29 22:48:30

又学到了新知识

aimily111 发表于 2024-3-2 16:00:59

看起好看又好吃,馋人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国韵古饰科普向】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花饽饽